1、 大地原点:亦称大地基准点,即国家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标点。大地原点是人为界定的一个点,利用它我们可以精确地知道自己的地理位置所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决定建立自己独立的大地坐标系统。通过实地考察、综合分析,最后将我国的大地原点,确定在咸阳市泾阳县永乐镇石际寺村境内,具体坐标在:34°32′27.00″N108°55′25.00″E。它是“1980西安坐标系”大地坐标的起算点
我国的水准原点位于青岛观象山。它由 1 个原点 5 个附点构成水准原点网。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中水准原点的高程为
3、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曲面。它是重力等位面,即物体沿该面运动时,重力不做功(如水在这个面上是不会流动的)。 大地水准面是描述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物理参考面,也是海拔高程系统的起算面。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是通过确定它与参考椭球面的间距――大地水准面差距(对 于似大地水准面而言,则称为高程异常)来实现的。大地水准面和海拔高程等参数和概念在客观世界中无处不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地水准面是大地测量基准之一,确定大地水准面是国家基础测绘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它将几何大地测量与物理大地测量科学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确定空间几何位置的同时,还能获得海拔高度和地球引力场关系等重要信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反映了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密度和分布等信息,对海洋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 质勘探、石油勘探等相关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4、测量角度与弧度换算关系
5、1975年首次珠穆朗玛峰高程的测定
1975年我国对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的高程进行了精确测定。这年的
这次珠峰高程测定有4个突出特点:(1)第一次在峰顶树立了高3.
6、2005年复测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2005年是我国首次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30周年,其间由于珠穆朗玛峰地区地壳运动活
跃,各国登山队、科学家频繁开展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及相关的地学研究。我国测绘工作者也曾在1966年至1998年4次对珠穆朗玛峰高程进行测量
随着我国测量技术、测量方式和测量手段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3年,经过充分论证,国家决定在2005年复测珠峰。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先进的技术手段,亲身登上地球之巅,获取珠峰准确的高程数据。最终
7、电磁波测距技术为大地测量带来了变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由于雷达探测和各种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电子测时技术、测相技术和高稳定度频率源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为电磁波测距仪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电磁波测距是利用电磁波作为载波,从测线一端发射出去,由另一端反射回来。测定发射波来回经过的时间t,当知道发射波的传播速度C,则测线距离S=C×T/2。
电磁波测距技术的出现,使大地测量产生了五个方面的变革:一是三角测量中的起算边长,几乎全用电磁波测距,用基线尺直接丈量的方法已成为历史;二是导线测量、边角同测或三边测量的布网方式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有逐步取代传统三角测量的趋势;三是用测角、测距合一的电子速测仪,按边角交会方式加密大地控制网将成为重要方法;四是测距高程导线替代三、四等水准测量传算高程,在山区、丘陵等困难地区已取得明显效益;五是测量地面站至人造卫星间距离的激光测卫,使测定地面点位置的精度大幅度提高,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大。
8、卫星大地测量为传统大地测量作出的贡献
卫星大地测量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测定地球上任何点(包括地面上和海洋上)的位置并计算其间的距离,以及测定地球重力场和地球形状、大小等。其特点是:精度高,比传统大地测量高2~3个数量级;速度快,点间不必通视,不用建造觇标,可以全天候测量;测程远,可以测量几十、几百至数千公里的边长,可用于海岛和洲际联测;仪器放在卫星上,能对地球上任何地方测量。
卫星大地测量的出现,为大地测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建立了世界大地坐标系。传统大地测量边长仅几十公里,各个国家和地区只能建立局部大地基准。通过卫星大地测量联测,可将局部大地坐标系归算为全球大地坐标系。二是精化了地球形状。根据卫星大地测量资料,可精确推得地球扁率,进而发现地球南、北半球并不对称。大地水准面在南半球极点处下陷约20多米,北半球极点处上升约
9、目前世界上的几种全球定位系统
另一种是前苏联发射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也由24颗分布在3个轨道面上的卫星组成,卫星高约19100公里,运行周期为11小时15分,轨道面与赤道面交角为64.8°。该系统于1982年10月开始发射,至1995年发射完毕。
10、我国水准网的建立情况
在全国领土范围内,由一系列按国家统一规范测定高程的水准点构成的网称为国家水准网。水准点上设有固定标志,以便长期保存,为国家各项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高程资料。
国家水准网按逐级控制、分级布设的原则分为一、二、三、四等。一等水准是国家高程控制的骨干,沿地质构造稳定和坡度平缓的交通线布满全国,构成网状。一等水准路线全长为 93 000多公里,包括 100个闭合环,环的周长为800~1500公里。二等水准是国家高程控制网的全面基础,一般沿铁路、公路和河流布设。二等水准环线布设在一等水准环内,每个环的周长为300~700公里,全长为 137 000多公里,包括822个闭合环。沿一、二等水准路线还要进行重力测量,提供重力改正数据。一、二等水准环线要定期复测,检查水准点的高程变化供研究地壳垂直运动用。一、二等水淮测量称为精密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直接为测制地形图和各项工程建设用。三等环不超过300公里;四等水准一般布设为附合在高等级水准点上的附合路线,其长度不超过
80公里。全国各地地面点的高程,不论是高山、平原及江河湖面的高程都是根据国家水准网统一传算的。
11、我国使用的椭球
我国先后使用过两个参考椭球。1954年北京坐标系采用的是原苏联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其长半径a =6 378
12、全站仪棱镜常数的概念及确定办法
全站仪的测距棱镜常数的确定其方法有“六段法”和“三站法”两种,现简要介绍“三站法”:
1、在较为平坦的地面选择三点A、B、C,并使其间距大致相同。
2、在A点设站测量AC间的水平距离两组,每一组读书五次,两组平均数为Dac。
3、在C点设站测量CA间的水平距离两组,每一组读书五次,两组平均数为Dca。
4、在B点设站测量BC、BA间的水平距离各两组,每一组读书五次,其平均数分别为Dbc和Dba。
5、棱镜常数△=(Dba+Dbc-(Dac+Dca)/ 2)/2。
6、棱镜加常数为C=-△。
7、假如在徕卡全站仪里面设置,徕卡本来原配棱镜常数为
《棱镜常数》光在反射棱镜中传播所用的超量时间会使所测距离增大某一数值,也就是说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要比空气中慢,通常我们称这增大的数值为棱镜常数。通常棱镜常数已在生产厂家所附的说明书上或棱镜上标出,供测距时使用。当使用于全站仪不配套的反射棱镜时,务必首先确定其棱镜常数。
注意:
1、我们常用的对中杆的棱镜可以从正面和反面安装。安装位置不同,即使使用同一对中杆的棱镜常数也不相同。
2、全站仪用于外业作业前,应首先确定其棱镜常数。